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是一種模塊化、高效的高效污水生物處理設備,其核心處理工藝通常為“A/O(厭氧-好氧)”或“A²/O(厭氧-缺氧-好氧)”生物接觸氧化法。它被設計為埋設于地表以下,適用于處理分散式生活污水或與之類似的有機工業廢水。
核心處理工藝(以A/O生物接觸氧化法為例)??
- 1.
??厭氧池(A段):?? 主要作用是水解和酸化。污水中的大分子有機物在厭氧菌作用下被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,提高后續好氧處理的效率。同時具有一定的脫氮除磷效果。
- 2.
??好氧池(O段):?? 核心處理單元。池內填充生物填料,附著大量好氧微生物(生物膜)。在鼓風機曝氣提供氧氣的條件下,微生物將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,從而凈化污水。
- 3.
??沉淀池:?? 使處理后的水與活性污泥分離,澄清后的水進入下一環節,污泥部分回流至厭氧池,剩余污泥定期清理。
- 4.
??消毒池(可選):?? 通過投加消毒劑(如氯片、臭氧、紫外線照射)殺滅水中的病原菌和大腸桿菌等,確保出水安全。
安裝注意事項??
地埋式設備的安裝是確保其長期穩定運行的關鍵,必須嚴格按照規范執行。以下是核心的注意事項。
??一、 安裝前準備??
- 1.
??地質勘察與方案設計:??
- •
必須由專業人員進行現場地質勘察,確認土質承載力、地下水位高低。
- •
根據勘察結果和設備尺寸,設計基坑開挖方案、支護方案和降水方案。
- •
- 2.
??基坑開挖:??
- •
基坑大小應比設備尺寸四周寬出至少50厘米,便于后續管道連接和回填操作。
- •
開挖時,若地下水位較高,必須采取??持續降水措施??(如井點降水),確保坑底干燥,直至設備注滿水。??這是安裝成敗的關鍵!??
- •
坑底應夯實,并鋪設150-200mm厚的混凝土基礎或砂墊層,防止設備沉降。
- •
- 3.
??設備驗收:??
- •
設備吊裝前,檢查設備外觀是否有運輸損傷,各接口、人孔是否完好。
- •
??二、 安裝過程??
- 1.
??設備就位:??
- •
使用吊車將設備平穩、緩慢地吊入基坑,確保設備就位在基礎的中心線上,方向正確(進出水口方向與設計一致)。
- •
??嚴禁碰撞、滾動和翻轉設備。??
- •
- 2.
??注水與回填:??
- •
??至關重要的步驟!?? 設備就位后,??必須立即向設備內注水??,注水量至少達到設備總高度的50%-60%。
- •
注水的同時,進行對稱、均勻的回填。回填土應為細沙、細土,不能含有石塊、建筑垃圾等尖銳雜物。
- •
??回填與注水必須同步進行??。此舉是為了利用水的重力來平衡設備外部回填土的壓力,防止設備變形、損壞。回填至一定程度后,可逐步增加注水量至滿池。
- •
回填過程中應分層夯實,每回填30cm夯實一次,確保密實度。
- •
- 3.
??管道與電氣連接:??
- •
連接進水管、出水管、排泥管等。所有管道接口應密封良好,防止泄漏。
- •
將電控柜與水泵、風機等用電設備按照圖紙正確連接。??電纜線需穿管保護??。
- •
接通電源前,再次檢查所有線路,確保無誤。
- •
??三、 安裝后調試與驗收??
- 1.
??系統調試:??
- •
通電后,手動調試水泵、風機等設備,檢查其轉向是否正確,運行是否平穩,有無異常噪音。
- •
開啟自動控制模式,模擬運行條件,檢查控制系統邏輯是否正常(如高低水位啟停、曝氣時間等)。
- •
- 2.
??生物菌種培養(掛膜):??
- •
向設備內投入活性污泥或菌種,開始培養生物膜(俗稱“掛膜”)。
- •
這是一個需要耐心的過程,通常需要15-30天。期間需控制進水負荷,逐步增加,并密切關注水質變化(如COD、氨氮的去除率),直至出水穩定達標。
- •
- 3.
??最終驗收:??
- •
系統穩定運行后,由業主、施工方、設備供應商共同驗收,對出水水質進行檢測,確認是否符合設計排放標準。
- •
- 1.